close

cinq-majeurs-decennies

一個話題引發古今球員的熱烈討論,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究竟現在的聯盟是「最軟弱的時代」,還是「最美好的時代」?

 

「不是不喜歡現在的聯盟,這就是在鑑別聯盟的天賦問題,NBA 不缺有天賦的人,但現在的聯盟並不平衡,現在的超級球星數量太少了。我不是說我們沒有任何的超級球星,我只是說我們沒有之前那麼多的超級球星,看看現在的東部季後賽吧,只有 LeBron James 和 Dwyane Wade,然後就沒有了。

認真的,因為想想 Michael Jordan 和 Shaquille O'Neal 那個時代吧,我的意思是,那個時代他們面臨著最強的競爭,相比現在,那時候更多的超級球星在更多的球隊,Curry 理應拿到 MVP,因為他打出了很棒的一個賽季,打破各種紀錄,改寫各種紀錄。但是我的意思,像 LeBron James 這樣的球員也該得到至少一張第一選票。」

這是前明星球星 Tracy McGrady 在對於 Stephen Curry 在年度最有價值球員票選上拿到第一名全票通過時所發表的言論。但真的是這樣子嗎?我們來看看東區各球隊的一哥們,除了上述的 LeBron James 和 Dwyane Wade 之外,是 Star or All-Star。

亞特蘭大老鷹:Paul Millsap
波士頓塞爾蒂克:Isaiah Thomas
布魯克林籃網:Brook Lopez
夏洛特黃蜂:Kemba Walker
芝加哥公牛:Jimmy Butler
克里夫蘭騎士:LeBron James
底特律活塞:Andre Drummond
印第安那溜馬:Paul George
邁阿密熱火:Dwyane Wade
密爾瓦基公鹿:Giannis Antetokounmpo
紐約尼克:Carmelo Anthony
奧蘭多魔術:Victor Oladipo
費城七六人:Jahlil Okafor
多倫多暴龍:DeMar DeRozan
華盛頓巫師:John Wall

以上各隊一哥名單為主觀認定,像是活塞或許有人會認為是 Reggie Jackson,或是像暴龍應該為 Kyle Lowry,但即使以這樣的角度切入,將人選替換為這些隊伍其他數據不相上下的球員 (亦可說是雙巨頭或三巨頭),一字排開之後,確實好像如 McGrady 說的那樣,所謂的「超級」球星,在此應該也可引申為夠格扛起聯盟招牌的球星,真的屈指可數。我們再看看 McGrady 那時的各隊一哥 (以 2000 年初期作為劃分,約 2001-2004 間,括弧內為轉換期間的建軍中心):

亞特蘭大老鷹:Shareef Abdur-Rahim
波士頓塞爾蒂克:Paul Pierce
紐澤西籃網:Jason Kidd
夏洛特黃蜂:Baron Davis (Emeka Okafor)
芝加哥公牛:Jalen Rose (Jamal Crawford)
克里夫蘭騎士:LeBron James
底特律活塞:Chauncey Billups
印第安那溜馬:Jermaine O’Neal
邁阿密熱火:Dwyane Wade
密爾瓦基公鹿:Michael Redd
紐約尼克:Stephon Marbury
奧蘭多魔術:Tracy McGrady
費城七六人:Allen Iverson
多倫多暴龍:Vince Carter
華盛頓巫師:Michael Jordan (Gibert Arenas)

「聯盟現在有太多的差隊了,我認為比賽水準下降了,是的,我們聯盟現在有超級球星,但是我不是說這個問題,如果你看看 Michael Jordan 那個時代的話,讓我們談談 Jordan 的 1995-96 賽季吧,所以請來人告訴我,Curry 這次全票當選,那次 Jordan 可是拿到了72勝,但也沒有全票當選 MVP 啊。」

與 McGrady 一起參加節目的還有現快艇隊 Jamal Crawford,現年 36 歲的 Crawford 當選了本賽季的最佳第六人。

「我不會說現在的比賽水準下降了,我會說打現在這種比賽更容易了,」Crawford 說,「我在不同時代打過球,並且從小就看 NBA 的比賽,對我來說,過去的比賽更多的是成年人的比賽,球員年齡更大,你知道的,Jordan 35 歲還拿到過總冠軍……但是那時候的比賽身體對抗性更強。」

相較之下,McGrady 時期所對抗的球星 (Jamal Crawford 同樣渡過那時期),其歷史地位 (或是以現今表現推斷未來歷史地位性) 完全是現今球星所不能及的,至少入選名人堂的就有近十位 (有注意到 LeBron James 和 Dwyane Wade 是唯二參與過這兩個時期的球員嗎?),也難怪 McGrady 會有這樣的感想出現。就以這樣的論點來看,你可以理解 Charles Barkley、Gary Payton、Oscar Robertson 等已退役球星都認為,現代 NBA 投太多三分,防守不好,強悍不夠,只有在他們那個年代 NBA 才是更強大,最美好的世代。

「每個球員都會認為自己所處的年代更好,但現在我並不確定,現在的比賽發生很大變化,比賽有這樣的變化十分有趣。我很高興看到勇士、Stephen Curry 這個時代,他們的小球打法、出色投籃,都在改變比賽風貌。」

當然,無論何時期的球員,都會認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最美好的時代,但在一片 80、90 年代退役球員都認為過往是美好時代之際,卻有一位前輩卻不那麼覺得,他反而傾向是現今的這個時代。

「我對此的想法是,在 16、17 年前,我很擔心小個子球員不能再在 NBA 中立足,要像 Magic Johnson 這樣的大個子才能生存。但之後球員們開始更多地投三分球並拉開場上的空間,現在所有球隊都想要小個子後衛。看著這些孩子打球,我跟所有人一樣會想:哇,他們真會投籃!他們有更大自由度去衝擊籃框,球的流動變好了一些。這些孩子的投籃距離更遠,也更準了。看到這些孩子打球,我真的很驚訝,現在一場比賽居然可以投進 30 個三分球。我們一開始還不會投三分球呢,但現在每支球隊的平均出手數已經超過 24 次了。在我的時代,你總認為那是最好的時代,但現在我不再那麼肯定了。」

以 Bird 的論點來看,確實也是如此,「好中鋒帶你邁向總冠軍」一話已成歷史,看看當今的頂級球星,多半是鋒衛一二三號位置上的球員,連明星賽都廢除了中鋒位置的票選,而改為前場和後場。要說是 Stephen Curry 所帶來的改變,更進一步的應該是說,這是國際世界籃球的趨勢。

歐陸中鋒與美國本土中鋒最大的差別在哪?在於投籃的手感。多半的歐陸中鋒不要說罰球命中率,甚至是中距離都可以來一手,還有著優異的傳球手感,以派流來說是陰柔派;而美國本土中鋒一向給人的印象就是對抗性強,罰球有個六七成就差不多了,不要奢望他們還能在三分線或是中距離上有些什麼樣的發展。但隨著前 NBA 總裁 David Stern 的努力,NBA 是積極地向外拓展觀看人口,表面上是推廣籃球運動,實際上也是希望可以將商業觸角伸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這樣的方向,也讓各球團是更加注意美國本土以外的優秀球員,當這些非美國本土球員大舉進入 NBA,勢必的是會對整個聯盟的生態有所影響。加上國際賽事的失利,NBA 當局發現整個世界籃球的差距和他們已經越來越小 (也因為越來越多非美國本土球員來到 NBA 取經,國際賽事再回到祖國效力),美國本土所擁有的強大體適能並非絕對優勢,並且其他國家擁有更多不一樣武器的情況下,當然的,NBA 整個球風導向就會近趨於世界籃球的機動靈巧,再加上原有的強大體適能的底子,來鞏固他們在世界籃壇的地位。

這樣的轉變,也同時帶動了另一項政策的改變,也就是規則上會偏向進攻方。「進攻贏得觀眾」,這句話絕對是亙古不變的定理,而當聯盟已從 80、90 年代的傾向內線轉變為現今的注重不要說是外線,而是球的流動與整體機動性來說,誰還要看以往慢吞吞,最代表的球隊為騎士的那種球風 (80、90 年代的騎士是絕對傳統的球隊,沒有快攻,每一球都在打陣地戰,總是到進攻時間剩 10 秒才開始進攻)。快速的進攻或是反擊,節奏明快的一來一往才會是更加吸引觀眾的賣點,於是就有了防守三秒違例,也取消 handcheck 的規則,引進區域防守的允許。

隨著小球時代的來臨,Stephen Curry 的出現,甚至說是崛起,只是將現代的球風推到另一個境界,不會是每位球員都可以達到他的成就 (現在看就已經知道),但已經說明了現代籃球的趨勢,「三分球」更可以說是這趨勢當中,近幾年來最被推崇的籃球技術,更讓人開始有了「四分球」的想法。

當聯盟球風趨勢的改變,當然也就會產生兩派的矛盾說法,就經歷過過往年代的人們來說,那種高強度身體碰撞又不失技術及球星對抗性的球風,對照現在一堆走步不吹,越打越外面的趨勢,當然會認為那時就是最美好的年代;而就現在當下的人們來說,球員功能不再單一,以及展現出來越來越強大的得分爆發力,這才是最美好的年代。

只是不論是以前的強調禁區,或是現在的注重外線,都不容忽視也不可忘記的是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球技展現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以前的球員在高強度身體碰撞的環境下,不是打不死,而是他們有更多的訓練來讓自己可以承受那樣的衝擊;現在的球員越投越遠,即使是 Curry 的 logo shot,或是更多華麗的運球過人,都不是一蹴可幾或是天生如此,那是經過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重複基本動作打底而來的。

但唯一不變的是,總是會有些有趣畫面的產生。結束了正經的話題,最後就以這正經底下的不正經來做為結尾輕鬆一下吧。
 

---

圖/網路

文/Jason from JASTY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TV 的頭像
    LiTV

    LiTV 一起 輕‧生活!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