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在音樂事業上的成就是無人可否認的。她憑藉著兩張錄音室專輯瞬即登上巔峰,橫掃各大國際音樂獎項,包括五座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短短不到十年的音樂生涯,艾美懷絲早已在許多人的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山姆史密斯(Sam Smith)自認深受她的影響,而愛黛兒(Adele)也是因為她開始拿起吉他創作。艾美懷絲的才華確實為她的人生譜出一則傳奇,但傳奇的崛起往往伴隨戲劇性的墜落。2011年7月23日,她被人發現陳屍於倫敦寓所內,死因是酒精中毒,得年27歲。

艾美懷絲的人生彷彿是跟著其他天才音樂家的腳步走,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科特柯本(Kurdt Kobain)、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還有數不盡的音樂人都是在年少時才華盡顯,直到27歲便早早離開人世。從結果來論,謎樣的早逝幾乎是傳奇故事命定的結局,好似唯有如此,才值得人們反覆推敲、填補謎團中的空白,並且加以傳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阿西夫卡帕迪亞(Asif Kapadia)執導的紀錄片《艾美懷絲》即是如此,只不過他無意在傳奇之上錦上添花,而是試圖拼湊出隱藏在「明星」之下,那如同你我,只是一般人的艾美懷絲。

電影通篇構築在艾美懷絲過往的私人影像,以及少數的公開演出之上,故而觀眾看見的,絕大部分是舞台之下的艾美懷絲。影片伊始是少女時期的艾美懷絲,脂粉未施的雙頰帶點嬰兒肥,模樣純真也有點傻氣,卻已微微透露出在歌唱上的自信,以獨特嗓音為好友唱生日快樂歌。這樣的她,實在很難與後來那位頂著蜂巢髮型、化著誇張貓眼妝的艾美懷絲作連結,唯一可辨別的是天生沙啞的嗓音。艾美懷絲滄桑的聲線實在迷人,搭配她詮釋歌曲時隨興卻情感豐沛的態度,總讓人以為她早已看盡世事,然而真實的她卻恰好與此相反。片中的她,只是個率真(Frank)的小孩。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即使已成為歌手,甚至是明星,她依然學不會世故與虛偽,如此才能在廣播節目中公然表達對編曲的不滿,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毒品的需求;即使鏡頭就在面前。

正是這份率真,讓艾美懷絲只能將自己攤在世人眼前。細探她所創作的歌詞,不難發現其中紀錄的都是最私密的想法,尤其是感情生活,更是她極為重要的靈感來源。出道第一支單曲〈Stronger Than Me〉是寫給第一任男友:「You should be stronger than me/You've been here 7 years longer than me/Don't you know you supposed to be the man/Not pale in comparison to who you think I am」,顯見艾美懷絲十分渴求愛情、更需要倚靠男人來換取安全感。有評論指出,阿西夫卡帕迪亞採取的敘事觀點流於刻板的性別印象,但我以為,與其說艾美懷絲是「依賴愛情的女人」,倒不如說她是一個在尋找穩固依靠的小孩。艾美懷絲的父母在她9歲時分居,而父親此後幾乎從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或許是因為如此,讓她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找尋「父親/男人」的形象;只是,她身邊的男人卻老是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從影片來看,布雷克(Blake Fielder-Civil)無疑是艾美懷絲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她的第二張專輯《黑色會》(Back To Black)呈現的就是和他之間分分合合的情愛糾葛。一般輿論認為,布雷克正是誘使艾美懷絲開始接觸古柯鹼與海洛因等一級毒品,進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布雷克絕對不是好情人,但艾美懷絲依舊為他深深著迷,甚至愛得難分難捨、患得患失。原來艾美懷絲戒不掉的並非毒品,而是愛情,「愛是失敗遊戲,」(Love is a losing game)她唱道。如同王菲和伊能靜,艾美懷絲可以為了愛情放下事業,但也因為愛情,讓她醞釀出足以創造事業巔峰的能量。《黑色會》專輯為她帶來國際性的成功,包括艾爾頓強(Elton John)、傑斯(Jay-Z)、邦喬飛(Bon Jovi)和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等藝人都一致推崇,全球銷量更突破600萬張,並囊括葛萊美五項大獎。雖然因為吸毒史遭美國拒發簽證,無法親自到場領獎,但仍無法掩蓋當晚她所綻放出的璀璨光芒。

亮眼的成就勢必帶來媒體的強烈關注。無庸置疑,艾美懷絲亦是個才華洋溢的爵士歌手,東尼班奈特(Tony Bennett)對她滿是讚賞,可是她不是「明星」,她也從未把自己當作「明星」。如果媒體是把雙面刃,那麼變形而成的狗仔文化更是如此,是故任何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但是這15分鐘的代價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在大紅特紅之後,艾美懷絲開始成為鏡頭的焦點,鎂光燈不停閃爍,看似照亮她往後的人生道路,可這景象卻令人看得驚心動魄。不同於晚幾年竄起的女神卡卡(Lady Gaga),艾美懷絲顯然不懂得凌駕於媒體之上,甚或是操弄媒體,於是她只能像隻代宰的羔羊,脆弱無助地蜷縮在鎂光燈強烈的光芒底下,任憑記者之筆惡狠狠地宰割,最後在轉瞬間從最受歡迎的人墜落成最不受歡迎的人。諷刺的是,此時艾美懷絲的父親早已深暗媒體文化,開始帶著攝影機強行侵入她的私生活。

紀錄片上映之後,艾美懷絲的父親米契懷絲(Mitch Winehouse)極為不滿,認為影片對他做了不實的指控,同時更有誤導觀眾、忽略艾美懷絲的音樂才華之嫌。阿西夫卡帕迪亞的紀錄片固然偏重負面的刻劃,但我想他只是意圖藉此剖析艾美懷絲人生悲劇背後的真相;或者說,他意在還原那個躲在「艾美懷絲」巨大光環底下的小女孩,那個坦率真誠卻又脆弱無助的小女孩。畢竟一場悲劇的產生,不會只有酒精和毒品,那太簡化一個人和一場人生了。唯有除去眩目的光芒,才能看見最為真實的樣貌;而那樣貌極有可能醜陋不堪。

對深愛艾美懷絲的歌迷而言,這部紀錄片呈現出的影像確實殘忍,特別是看著她在喝得爛醉之後,被經紀人趁機抬上飛機,送至表演場地;又或者是看見她在舞台上嚴重恍神、無法演唱,遭觀眾倒喝采。這些畫面出現在大銀幕上時,我們彷彿成了那些看笑話的媒體,冷眼旁觀她的種種糗態,甚至是落井下石,卻無人願意伸手幫她。回歸到紀錄片的中心問題:到底是甚麼原因造就艾美懷絲的人生悲劇?是布雷克、米契懷絲,還是艾美懷絲自作自受?導演沒有做出任何評判,卻讓我們覺得自己難辭其咎。

撰文:張冠倫

圖片:美昇電影、網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TV 的頭像
    LiTV

    LiTV 一起 輕‧生活!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