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有著類似的回憶,在卡式隨身聽當道的那個年代,表面上被父母催促著上床就寢,實則一頭躲進棉被裡,戴上耳機,隨著機器軸心的運轉,一段段旋律流洩進耳中,隨著音樂慢慢的進入夢鄉。小編打小就比較另類,機器裡放的不是小虎隊、張雨生、張清芳,而是《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是的,本篇想要來聊聊相聲,而且是台灣的相聲。細說從頭唄!相聲本為「像生」,是模仿他人言行的一種表演形式,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後發展為「象聲」,清末民初後,形式也從口技模仿加入了笑話的成分,因而成了現在大家熟知的「相聲」。


民國38年民國政府撤退來台,大量外省人士隨著湧入台灣,也帶來了中國的多樣技藝,吳兆南和魏龍豪兩位老師也於此時相識,並透過當時的中廣、警廣開闢了相聲節目,可謂台灣當代相聲發展的起源。

當要說引發全台相聲風潮的,絕對是表演工作坊於1985年以舞台劇形式推出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由賴聲川導演,李立群、李國修主演。評論家馬叔禮說:「用相聲寫相聲的祭文。」正是《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精髓所在,用非傳統的相聲編劇搭配兩位非傳統的相聲演員,破而後立的成就出一段屬於台灣獨有相聲模式的經典。



爾後同樣是表演工作坊作品,由李立群獨挑大樑的《台灣怪譚》,更是絲毫不避諱的影射時事,針砭社會百態,並以單口相聲的形式,結合科技,與電視中的「自己」對話,塑造出既傳統又另類的當代相聲劇場。

而這齣「舞台劇」也堪稱李立群的經典之作,從頭到尾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撐足整座舞臺,底子不夠硬可做不到呀!



從20世紀開始,台灣的相聲主要演繹者,小編粗略分為以下數團為大宗:

表演工作坊-



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始,表演工作坊式的相聲總是能讓大家笑開懷,也捧紅了不少劇場人。截至今年為止的《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曾參與過表演工作坊相聲的有李立群、李國修、陳立華、金士傑、馮翊綱、卜學亮、趙自強、倪敏然、李建常、方芳、蕭艾、鄧程惠、屈中恆。而這當中不少人早已自立門戶,如李國修開設了「屏風表演班」,李建常擔任「外表坊時驗團團長」,趙自強則成立了「如果兒童劇團」。

表演工作坊 相聲年表

1985 李立群、李國修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9 李立群、金士傑、陳立華 《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1991 李立群 《台灣怪譚》



1993 李立群、馮翊綱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93



1997 馮翊綱、趙自強、卜學亮 《又一夜,他們說相聲》



2000 金士傑、倪敏然、趙自強、李建常《千禧夜,我們說相聲》



2005 方芳、蕭艾、鄧程惠 《這一夜,Women說相聲》



2011 馮翊綱、屈中恆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



相聲瓦舍-



很多人說:瓦舍的相聲不是相聲,馮翊綱卻偏要說:我說他是相聲,他就是相聲。這就是馮翊綱與馮翊綱的相聲瓦舍!受到表演工作房的相聲啟發,出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馮翊綱、宋少卿、金尚東三人共同創辦了「相聲瓦舍」,最大特色在於站在傳統的根基上,致力於相聲結構上的創新,其作品多以「諷刺型相聲」為主。



也由於其在結構上的多方嘗試,故評價兩極,而最多的批評多是:「要看舞台劇我可以去看其他劇團的演出,何必要來看你相聲瓦舍表演舞台劇。」另外瓦舍雖積極培養下一世代接班人,然而馮翊綱加宋少卿的組合實在太過亮眼,使後輩始終難以接棒。

相聲瓦舍 演出年表

1997 相聲說垮鬼子們
1997 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
1998 狀元模擬考
1999 誰唬嚨我?




1999 哈戲族
1999 大唐馬屁精
2001 他怎麼那麼紅
2001 並不太熟
2001 東廠僅一位
2002 蠢嘎揪疼(春夏秋冬)
2002 笑神來了誰知道?
2002 影劇六村
2003 消失的931
2003 大寡婦豆棚
2004 小華小明在偷看
2004 記得當時那個小
2005 蔣先生,你幹什麼?
2006 上次,這次,下次
2007 第十九屆新春賀歲聯歡晚會
2007 借問ㄞˋ教授(借問艾教授:誰殺了羅伯特)
2007 鄧力軍
2008 戰國廁前傳
2008 公公徹夜未眠
2009 兩光康樂隊
2010 又一村
2011 惡鄰依依


台北曲藝團-



相較於「相聲瓦舍」的結構式創新發展,台北曲藝團則較注重在「堅持正統」下,就內容面結合時事。因此在台北曲藝團可看到傳統說唱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包括太平歌詞、說書、雙簧、數來寶等等,當然也包括相聲。而在摺扇、方巾、醒木、三塊板、七塊板等道具的利用上也較多。團員中較具知名度的有劉增鍇、樊光耀、朱德剛等人。也由於台北曲藝團以傳統手法出發,因此一般人多有較難親近的刻版印象,造成其發展上的一大困難處。也因此台北曲藝團的公演多會刻意找來具舞台實力並高知名度的人士共同參予,以吸引觀眾親近之。



因其演出眾多,不及備載,故不予羅列。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



民國74年成立的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以「漢家甘霖潤天下」為旨,每週六在台北新公園做義務性的街頭演出,之後由公共電視推出「今晚為您說相聲」節目,由漢霖提供劇本並示範演出,方慢慢打開知名度。而漢霖和台北曲藝團一般,不完全宥於相聲形式,最大特色在於其語言的多樣性利用,利用國、台、客三語的結合,落實本土化相聲,也藉此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因其演出眾多,不及備載,故不予羅列。

生活無處不相聲



追溯相聲本源,本就是摹仿和說笑的延伸,如此說來,其實生活中處處可見相聲藝術的蹤影,如《全民最大黨》節目,從一開始的人物模仿出發,嘲諷時事,也藉此讓觀眾開心,而綜藝選秀節目「電視笑話冠軍」和「綜藝二人傳」的表現形式,其實也可說是相聲的一種轉變,如此說來,相聲瓦舍的表現形式哪裡不相聲呢?傳統藝術本就是源於民間的樂趣,當成了一種包袱的話,也就失去其內涵,而最根本的不就是圖個窮開心嗎?不如放開那些糾葛,放開心胸去大聲的笑,然後繼續埋頭過日子唄。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有三隻毛毛蟲排成一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TV 的頭像
    LiTV

    LiTV 一起 輕‧生活!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