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以前讀書時,老師引用過《學記》的一句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要我們多與同學切磋功課,好讓彼此的學業共同成長。現在想想,這句話還真的是一句非常實用的至理名言,人本來就是種群居生物,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變成一個共同群體,如此一來,玩樂起來會更開心、笑得更大聲,而要是遇到困難的話,友伴們也能彼此安慰、加油打氣,眼前的難題似乎也會變得渺小起來。常看電視或注意影劇消息的觀眾應該就會知道,國內演藝圈也時有所聞藝人之間的小團體,像是同一學校畢業的(華岡、國光…等藝校的校友)、愛玩生存遊戲的(陳為民、汪建民、黃小柔…)、還有所謂的"蔡幫"(以蔡依林為首的一票)、或是"Partyboys"(以羅志祥為首的藝人小團體)等,姑且不論這些團體的成員是誰,都可印證人真的都很喜歡搞小團體。不過說到藝人之間的團體,就小編看來,前面提及的都只能算是小咖,只算八卦之流的影劇消息,好萊塢明星們搞的團體與之相比,不但影響力放大數百倍,更是全球影迷關心的國際影劇新聞,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五、六○年代的"鼠黨"(Rat Pack)、八○年代的"新鼠黨"(Brat Pack)和從九○年代至今的所謂"兄弟幫"(Frat Pack)。

這幾個團體的成員不但常一起玩樂,更喜歡一起工作,因此看電影的觀眾便很容易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這些團體的成員常在同一部片出現。因此每當這些明星有新作品推出時,尋找主角之外的客串大明星,可說是小編看電影時的一點小小樂趣。因此小編想來介紹一下這三個團體,讓更多觀眾也能玩玩受這種"尋找大明星"的小遊戲,順便增加一點影劇新知。

首先就來談談最早的"鼠黨"(Rat Pack)吧,基本上,他們大致上活躍於五年代中~六年代中期,最早是出自影帝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的老婆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之口,她用來戲稱老公與他的一干朋友們像是一群成群結伴的老鼠(原文"You look like a goddamn rat pack.")。後來茱蒂迦倫(Judy Garland,"Over the Rainbow"原唱者)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還特別做了個老鼠形狀的胸章,中間放了這群朋友的照片,也讓這個名稱就此底定,此後"鼠黨"便成為這群明星小團體的總稱。

鼠黨五
年代的原始成員是以"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為首,其他包括夫妻檔的亨佛萊鮑嘉與洛琳白考兒、茱蒂迦倫與席德魯夫(Sid Luft)、史賓塞屈賽(Spencer Tracy)與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還有卡萊葛倫(Cary Grant)、大衛尼文(David Niven),以及相比之下較不有名的Swifty Lazar、Nathaniel Benchley、George Cukor、和Jimmy Van Heusen。不過後來這些成員因種種原因(鮑嘉於1957去世,有些人則逐漸淡出演藝圈)而逐一更迭。到了六年代,雖然仍以法蘭克辛納屈為首,其他成員則由當時逐漸走紅的狄恩馬丁(Dean Martin)、小山米戴維斯(Sammy Davis Jr.)、彼得勞佛(Peter Lawford)、與喬伊畢夏(Joey Bishop)逐一取代。不過從1962年後,因辛納屈與喬伊畢夏鬧翻了,把他驅逐出境,於是"鼠黨"最終版成員便成了如今大眾認知中的四人團體(不知為何,讓小編想起了台灣的F4)。

鼠黨不但在舞台和電影(《十一羅漢》為代表作,該片後來翻拍為《瞞天過海》)中多次合作,歌藝也很不錯的他們還出過幾張以"鼠黨"為名的現場演唱專輯,是影歌雙棲的票房保證。他們不但在演藝圈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更是當時逐漸興起的賭城各大飯店邀請的首選歌星。提到此事,小編便不得不提到他們的一件重要功績:當時的賭城大飯店多半都有種族隔離規定,黑人與白人的住宿和休閒娛樂設施(如游泳池,可參考荷莉貝瑞主演的《紅顏血淚》)都得分開使用,不過因為鼠黨的小山米戴維斯就是黑人,法蘭克辛納屈拒絕在任何有種族隔離規定的飯店表演,最後造成所有賭城的飯店讓步,廢除了所有黑白種族隔離的規定。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也太誇張了吧,但其實一點也不會,因為他們是當時全美最紅的明星,很多影歌迷只要知道他們會在哪間飯店表演,通常在那段檔期的飯店就會客滿,甚至還會有訂不到房間的客人就直接睡在車上,只為了看他們的表演,而且飯店只要邀請成員之一當主秀,其他成員便常常"臨時"上台來段即興演出,可謂物超所值。也因此當時常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飯店表演廳的看板除了主秀的鼠黨成員姓名外,還會加上可能出現的明星姓名,例如:「狄恩馬丁,或許還有法蘭克辛納屈、小山米戴維斯」。以上種種,都說明了"鼠黨"在當時有多受歡迎的程度。到了六年代末期,因社會政治等種種因素,"鼠黨"四人的情誼雖仍親近,但聲勢卻逐漸沉寂,他們的黃金時期至此告一段落。

到了八
年代,《紐約雜誌》記者以"鼠黨"之名玩起了文字遊戲,用"新鼠黨"(Brat Pack)稱呼一群好萊塢的新生代偶像演員,撰寫了一篇造成極大迴響的深度影劇新聞報導,以《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 1985)和《七個畢業生》(St. Elmo's Fire, 1985)兩片的主角為軸,介紹艾米里埃茲特維(Emilio Estevez)、安德魯麥卡西(Andrew McCarthy)、羅伯洛(Rob Lowe)、裘德尼爾遜(Judd Nelson)、安東尼麥可霍爾(Anthony Michael Hall)、艾莉喜迪(Ally Sheedy)、摩莉倫華(Molly Ringwald)、黛咪摩爾(Demi Moore)以及梅兒溫寧漢(Mare Winningham)等人。這群以YA片(Young Adult)走紅的偶像明星,戲裡戲外都常一起出現(梅兒溫寧漢除外,除了上述兩片外,她從不與其他"新鼠黨"合演),儼然八年代影壇新貴。但"新鼠黨"這名詞只是外界對他們的代稱,這群年輕演員對內其實從不用這其實有點貶抑意味的綽號。



除了這八個明星外,還有些其他較廣義的"新鼠黨"成員,例如艾米里埃茲特維之弟查理辛(Charlie Sheen)因哥哥的關係,與前述成員也關係良好,較常合演電影。此外,詹姆斯史派德(James Spader)、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也常出現在"新鼠黨"影片中,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凱文貝肯(Kevin Bacon)、潔美葛茲(Jami Gertz)、瑪莉史都麥特森(Mary Stuart Masterson)、基佛蘇德蘭(Kiefer Sutherland)與喬克萊爾(Jon Cryer)等,則是八位核心成員外,後來也常被外界列入"新鼠黨"名單中的明星。此外,在同篇文章中還提到了《小教父》(The Outsiders, 1983)這部當時很紅的電影,主演該片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湯瑪斯郝威爾(C. Thomas Howell)和賴夫馬奇歐(Ralph Macchio)等人雖然也是當時的青春偶像,卻因較少與其他YA片明星合演,故通常並不列入"新鼠黨"成員。

除了《早》、《七》兩片外,"新鼠黨"電影還包括《高材生》(Class, 1983)、《少女十五十六時》(Sixteen Candles, 1984)、《牛津大學生》(Oxford Blues, 1984)、《紅粉佳人》(Pretty in Pink, 1986)、《強龍壓境》(Blue City, 1986)、《昨夜情深》(About Last Night, 1986)、《我倆一條命》(Wisdom, 1986)、《愛情獵殺者》(Fresh Horses, 1988)、《貝絲的婚禮》(Betsy's Wedding, 1990)等。基本上,與其說"新鼠黨"是指上列這些演員,還不如說是他們所演的這些八年代YA片,影迷可從這些影片中看到當時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和人生觀、愛情觀,了解他們面臨的人生課題。再說看過上列名單後,影迷應該不難發現"新鼠黨"名單上,有許多現在仍然很夯的一線大明星,可見偶像也是可以磨練成演技派明星的。


最後小編要介紹的,則是從九
年代走紅至今的"兄弟幫"(Frat Pack),這個名詞最早是《今日美國》雜誌用來稱呼一群常合作演戲的喜劇男演員,成員包括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威爾法洛(Will Ferrell)、班史提勒(Ben Stiller)、文斯范恩(Vince Vaughn)、以及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路克威爾森(Luke Wilson)兄弟,這個名詞出現不久後,就被媒體接受並大量引用。後來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在主持某個當紅節目時,宣佈自己也加入了這群超級好朋友;傑克布萊克則在某次受訪時,提到了小勞勃道尼現在已經成為兄弟幫的最新成員,所以說現在兄弟幫的人數已經與新鼠黨打成平手,一樣都有八位核心成員。


此外,曾客串「六人行」菲碧男友/老公的保羅魯德(Paul Rudd)也曾在多篇報導中被列入"兄弟幫",他則自稱為"兄弟幫"的準成員。而常與"兄弟幫"合作的外圍成員(Junior Varsity),則包括知名製作人賈德艾帕托(Judd Apatow)與他的演員老婆萊絲莉曼恩(Leslie Mann),以及大衛考區納(David Koechner)、明蒂卡玲(Mindy Kaling)、南西華爾斯(Nancy Walls,史提夫卡爾的演員老婆)。

兄弟幫成員不但喜歡一起玩樂、一起工作,也喜歡跟同樣的人多次合作,如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陶德菲利浦斯(Todd Phillips)、亞當麥凱(Adam McKay)、大衛多布金(David Dobkin)等,都各自導過兩部以上兄弟幫電影,「芝加哥」的約翰萊利(John C. Reilly)也多次與兄弟幫成員合演電影,更在2007的奧斯卡典禮上與傑克布萊克、威爾法洛同台表演,就小編來看,他應該和保羅魯德一樣,可算是兄弟幫的準成員了唄。


兄弟幫電影則包括《脫線沖天炮》(Bottle Rocket,1996)、《門當父不對》(Meet the Parents,2000)、《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2001)、《名模大間諜》(Zoolander,2001)、《警網雙雄》(Starsky & Hutch,2004)、《鐵男躲避球》(Dodgeball: A True Underdog Story,2004)、《婚禮終結者》(Wedding Crashers,2005)、《冰刀雙人組》(Blades of Glory,2007)、《開麥拉驚魂》(Tropic Thunder,2008)等,族繁不及備載。整體說來,這些片都是近年票房常勝軍,每部都在十大票房排行榜上出現過,更有多部是當週票房冠軍,可見兄弟幫在好萊塢走紅的程度。

小編每次觀看兄弟幫的電影,都會覺得特別有趣,因為常會發現大明星客串路人,有的這些明星甚至沒在卡司中掛名,認出他們時還有種挖到寶的樂趣。等下次電視台重播這些電影時,觀眾不妨也來找找看,看你能認出多少跑龍套大明星,真的是樂趣多多哦!

文/Carr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