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為止(7/19前),美國職籃聯盟還在封館及罷工當中,雖然只是取消了夏季聯賽,但就當下看來,很有可能的是這場風波會蔓延到2011-12正式球季。
(NBA球員工會現任主席,也是洛杉磯湖人的控球老將 – Derek Fisher)
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封館呢?簡單來說,就是各個球隊的老闆認為近來每年都在虧損,不應該再用現行制度來給付球員那麼高的薪水;相反的,球員工會則認為,這兩年來明明聯盟都有淨利,老闆們當然得乖乖付出球員們應得的俸祿。若是單單就雙方的說法來看,其實兩方的講法都沒有錯,那中間是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呢?請再詳細的閱讀兩方的說法,資方(老闆們)說的是球隊營收,勞方(球員工會)則說的是聯盟營收。這兩個差在哪?且聽我娓娓道來。
(NBA現任總裁 – David Stern)
球隊部分,有大小市場之分,像是洛杉磯、紐約等等這種大城市當然屬於大市場,猶他、沙加緬度等等就是屬於小市場,而大小市場的區別就在於背後那股支持的力量有力與否。大城市資源多,自然的花錢就比較不手軟,這也就是為什麼紐約洋基又被戲稱為邪惡帝國的原因,但是,也因為開銷較多,自然的票價就會要比小市場的票價來的貴。這兩年剛好碰到金融危機,人民生活都過不去了,怎會再多花錢在這種運動的娛樂上呢;小市場能負擔的能力較小,任何大牌球員的高額薪水都會使他們一個頭兩個大,而且也不會是每支都是大市場球隊,如果大市場的球隊都活不下去了,更甭說小市場球隊了。況且,像現在封館期間,就等於說是雙方談不攏,也就是球隊不用再支付下一季的薪水,對於本來就在虧損的資方來說,能先設立個停損點,最少不用再把錢往黑洞推,更可以把場館拿去做其他像是給別的職業運動做使用,或是辦展覽、開演唱會等等,從別的地方來填近年來的洞,何樂而不為。
那勞方怎麼會說聯盟是賺錢的呢?因為資方是各自獨立的,任何廣告收入都是從聯盟先抽再分下去,資方還得去扣球員薪資、場館維護等等日常費用,若碰到要求興建新場館,那更是一大筆開銷,回頭來看,聯盟又不用管這些事,聯盟怎麼不會賺錢?
粗略的介紹之後,若想知道更詳細的部分,請看由Yahoo的運動類籃球專欄作家陳重嘉所寫的「NBA封館:危機與轉機」。那這篇寫到目前為止,到底是要看些什麼樣的內容呢?網路上出現那麼多去分析這次封館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在說所謂的悲觀面,少有講到樂觀面,這篇文章就在於此了。
(前亞特蘭大老鷹,現鳳凰城太陽隊後衛 - Josh Childress,曾在歐洲打工一年兩年,效力於希臘的Olympiakos
Piraeus)
一定會有人說,NBA都封館了,勞資方喬不定,沒法互利互惠,球迷也沒球可看,怎麼會有利的方面呢?當然有,只是我們沒想到罷了,因為對台灣這小島來說,益處實在是輪不到我們啊。其中,最大的收益者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歐洲各國,甚或是觸及到中國的籃球聯盟,此話怎講?在NBA封館期間,球員們當然還是生活要過,有家要養,但是收入哪來?只好離開美國本土到其他各國去淘金,但為什麼歐洲會是首選?不僅僅是球員們可以拿得到薪俸外,最少在實力在程度上還是有一定的水準,另一個優點是,對球員來說,搞不好可以拿到比在美國更高的薪水,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像亞特蘭大老鷹的Josh Childress在08-09年球季會到歐洲一年,而且,歐洲離家並不遠嘛。那這些美國以外地區的利益在哪?不光是NBA球員到此一遊而已,而是簽了約,這些NBA球員會待最少一整個球季,先不論簽到的是一線還二線球員,如果是像魔術的Mickael Pietrus,在法國被稱做法國喬丹的他,當時殺翻全國,但到了NBA還是只能屈於替補,你能想到Tony Parker甚或小皇帝Lebron James公開宣布要去法國打球那全國萬人空巷的情景嗎?雖說歐洲可能較瘋的是足球,但當NBA球員散布到全球各地去打球時,不僅是當地球員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些一招半式或態度,更是讓球迷們可以不用苦苦等待NBA當局那只在熱身賽到其他國家,才能看到的球員風采。
(前紐約之子,自稱天下第一控球後衛 – Stephen Marbury)
另一方面,刺激這些國家的經濟成長及運動風氣的增長。前段提到,要在美國本土以外看到NBA球員,通常只能奢望熱身賽時到各個國家走走,但現在是一個或以上的球員會在該國待上一段不短的時間,不趁這時一睹他們的風采,難道要等他們回美國時再花機票,再花可能較貴的門票去看嗎?當然是在自己國家方便時能看到就看嘛。以自稱紐約之子的Stephen Marbury為例,當年他到中國去打球時,不就是席捲當時的中國籃球市場,吸引到一陣不短時間的觀眾。況且,看看目前已經有和美國以外球隊簽約的名單:Deron Williams、Sasha Vujacic、Marcin Gortat、Darius Songalia等等,再到魔獸Dwight Howard、閃電俠Dwyane Wade或小飛俠Kobe Bryant等人公開聲明考慮去其他地方打球,這對美國以外的籃球聯盟是有多大的鼓舞啊!
(天下第二人Scottie Pippen在破產後,曾到芬蘭打了兩場球)
但是,一定會有很多人說,球員的年薪不都美金百萬千萬在跑的,難道他們沒有積蓄嗎?有是有,但當一個球員有了經紀人或身處於一個經紀公司時,我們所看到的他們的所得,有一部分是先要被這兩個部份削去,剩下的部份,不是每個球員都像Grant Hill出生在家裡經濟較優渥的環境中,一下子有這麼大筆收入時,當然的會去買些奢侈品,或是要孝敬父母,甚至養家活口,要知道,美國可不是像我們台灣現在少子化,家裡不過就一個兩個小孩或兄弟姊妹,很有可能的是一代就動不動四五個以上的大家庭,而且,就算是要投資,雖然他們在大學時都會要求一定的成績,但在這方面還是要有所謂的天份或鑽研,也不是每位球員在念書時就是學經濟或投資,你認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個大部分光陰都花在籃球上的球員們會有多少時間去研究,要不然也不會有前陣子天下第二人Scottie Pippen因經營管理投資不善而急於復出想要再撈一筆的風聲了。
(98-99年的冠軍馬刺,當年被貼上灌水的標籤)
總歸而言,不論封館時最大的受害者或受益者是誰,最終的受害者總是球迷們,再反射到球員、球團的身上,不要忘記,不管是球員或球團,總都是得先讓球迷掏腰包才能繼續生存。而不論在哪一國,當NBA有辦法去網羅世界各地的好手齊聚一堂共同較勁時,那張力當然是最令人感到興奮的,但當他們分散時,雖然可以讓更多球迷親眼目睹其身手,卻總是不一定會像在NBA那樣的實力平均,甚或是讓我們欣賞到一幕幕經典的情景。再看看1998-99那年封館後的縮水球季,不僅重挫了世界各國對NBA的支持度,更是讓該年的冠軍馬刺染上不符之名。如此一來,不論我們多想再從其中看到一些益處面,最後都會變成是球團、球員、聯盟,和球迷通盤皆輸的情況。
圖片來源/網路
文/Jason Fa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