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小提琴,在「古典樂」界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古今中外的作曲家們,在樂曲主旋律的形塑上,非常偏好小提琴高亢情感豐富的聲線,不過一旦進入爵士樂的範疇,小提琴過份出眾的高頻音色反而吃力不討好,除了不夠溫暖外,甚至其音壓相較於管樂與其他低音樂器來說,份量稍嫌不足,也讓小提琴難以在爵士音樂中取得一席之地。

即便如此,仍然有許多小提琴樂手在爵士樂界叱吒風雲,在早期美國爵士樂壇,最有名的應該就是Joe VenutiRay Nance兩位,而歐洲則有Stephane Grappelli以「吉普賽爵士」的路線闖盪樂壇;但是,這些都已經是50~60年代的事了,接著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爵士樂青史上,幾乎不見任何一位小提琴手留名;直到70年代因著「融合爵士」興起,讓小提琴得到效果器的救贖,在當時Jean-Luc Ponty、Didier Lockwood、Michal Urbaniak三位,皆是以電子小提琴站穩爵士樂壇的樂手;而在近代,出現了幾位小提琴手,無論是樂句與曲目,當然還有演奏風格,都明顯得要跳脫過去的框架,宣誓了小提琴要以原音回歸爵士樂界,這些人就是90年代後崛起的Regina Carter、Mark Feldman、Christian Howes,小編特別喜歡Mark Feldman的演奏,其風格悠遊於古典樂與爵士樂之間,同時有著豐富的弦律與情緒轉折,卻還有著爵士的自由隨興,令人為之著迷;提了那麼多的前言,無非希望讀者們理解小提琴手在爵士樂中的門檻極高,但也同證這次要推薦給樂邊們的音樂家Zach Brock在音樂能力上的卓越成就。

Zach Brock是年輕一代的小提琴手,也是近十年來爵士樂界極少數以小提琴見長的音樂人,他的爵士樂團「The Coffee Achievers」目前發行了兩張爵士專輯,以及一張現場錄音專輯;今天特別要介紹荷蘭爵士廠牌Criss Cross為他發行的《Almost Never Was》這張專輯,相信爵士樂迷對於荷蘭的爵士廠牌Criss Cross應該不陌生,《Almost Never Was》也是Zach Brock與Criss Cross的第一次合作,更是Criss Cross首張以小提琴手為主導的專輯,專輯中替Zach Brock抬轎的樂手也簡單介紹一下,鼓手Eric Harland、貝斯手Matt Penman、鋼琴手Aaron Goldberg,三位都是當代爵士樂壇炙手可熱抬轎手(Sideman),他們與Zach Brock必定也不是第一次合作,因此專輯品質自然是無庸置疑。

先談談專輯中兩首歌曲,《Common Ground》與《Almost Never Was》,其實算是Zach Brock的招牌歌曲,在他其他的專輯中早已收錄,只是在這張專輯的版本中,其他配器的編曲做了不少的改變,《Common Ground》以鋼琴音色的改變最為明顯,另外鼓手以大量的小鼓鼓點為始,逐漸增加鈸的敲擊比例,讓這首歌在不同段落間營造鮮明的層次感,相較於原版的內容更為乾淨清脆。而《Almost Never Was》一開始的撥弦前奏就令人沉迷,全曲Brock融入類似R&B歌手的轉音裝飾和流行樂的表情,在音色上也有不同變化,而有著新世紀音樂感覺的陪襯琴聲也非常動聽,以極佳的旋律感和偶爾浮現的bop式半音中取得「內外」的平衡。

專輯中有兩首改編的作品,《Black Narcissus》是薩克斯風手Joe Henderson的作品。Brock改編為五拍和六拍交錯的版本,鼓手Harland在Brock於五拍的即興段落中玩了一段四個三連音為一組的多重節奏遊戲,製造了小小的節奏衝突,Brock改編為五拍和六拍交錯的版本,本就相當悅耳的旋律,由小提琴詮釋更見其優雅。

另外《Turbulent Plover》則是改編自英年早逝的波蘭小提琴家Zbigniew Siefert在1976年的專輯【Man of the Light】的歌曲,全曲是五聲音階的主題,但琴手Goldberg少了些五聲音階的橫衝直撞及力量展現,卻保留自己慣用的半音繞行與纖細的觸鍵感,而Brock在小提琴的演奏選擇上,使用更多原音小提琴的音色呈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殺進殺出的五聲音階和四度的語彙,則證明了他對現代爵士語法有著非常熟稔的概念。

Zach Brock近年在前輩Jean-Luc Ponty的引薦下,成為Stanley Clarke樂團的一員,你沒看錯,就是那個「融合爵士」傳奇Stanley Clarke,當然也因此有了更多曝光的機會,以知名度來說是個「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好機會。

圖/網路
文/Steven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